目的:評估在慢性、無疼痛中風病人、正常控制駔的中樞敏感化、去抑制的角色
方法:
1.臨床檢驗
觸覺、冷覺、尖銳覺在雙側上臂(C5皮節-三頭肌),一開始由非患側隻段先開始,受試者須要去比較是否兩側感覺相同、降低、增加;而本體感覺則是在雙手的拇指處
-->所使用a cotton wool swab,、a metal tuning fork at room temperature 、a 6.65 (force
2.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(QST)
- 機械QST
TDT(觸覺偵測閾值):使用5隻SW(2.83/3.61/4.31/4.56/6.65),在C5皮節-三頭肌較高處、較低處
PPT(壓力痛覺閾值):使用壓力痛覺器,位於C5皮節-三頭肌較高處、中間處、較低處
- 電子QST
EST、EPT、EPTT用來評量周邊接收器的敏感度,總共進行4次,而取其平均值來進行分析
3.Conditioned Pain Modulation
在接受QST之後,受試者將進行冷壓測試,將非患側手放置於冷水中(0-5度C),盡可能的保持在冷水中,記錄所待的時間,最多不超過3分鐘,而後受試者使用NRS評量離開水面後的疼痛感覺。
結果:
1.臨床檢驗
PSSP和降低觸覺、不正常冷覺、冷痛覺異常、降低尖銳感、尖銳痛覺異常有相關聯
2.QST
- 非患側邊:PSSP族群與HC族群相比,在TDT統計上顯著較高的分數;而在EPT、EPTT有統計上顯著較低的分數
- 患側邊:PSSP族群與PF、HC族群相比,在TDT、EST有統計上顯著較高的分數
- 肩痛族群與其他族群(一般中風、控制組)相比,在TST、EST、EPT上具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,而肩痛族群較具有較高的數值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